中新社广州12月10日电 题:“数字湾区”加速构建 公共服务融通共享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清晨,在广州的一家街角面馆,粤港跨境货车司机林晓东用手机扫码消费一碗云吞面后,利用导航系统把一货柜新鲜蔬果运至香港湾仔的超市。“新鲜到港!”香港消费者拿起一盒青苹果番茄,扫码追溯得知蔬果产地为广东韶关;在广东韶关某个村庄的政务中心,香港新农人黄梓楠通过“粤智助”跨境通办系统实现业务跨境办理,“不用回香港办理了,我在这里的系统可以实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正由“制造—贸易”的合作发展到公共服务、智慧政府、科技研发、金融货币等多领域深入合作阶段。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10日继续在广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就智慧政府建设和数据治理方面继续深化交流合作。
共建“数字湾区”,关键在于“联通”,以数字化推动三地规则机制有效衔接、新型基础设施高效对接,促进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速打造统一大市场和优质生活圈。
目前,粤港两地共同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在线跨境通办服务专区,首批共上线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同时,广东在港澳设置近20台“粤智助”跨境通办自助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置60多个跨境通办窗口,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居民线下办事需求。
如何加速“数字湾区”的构建?在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看来,促进数据跨境流动、互联互通是实现“数字湾区”的重要基础。
“目前,粤港在数据资源的确权、交易、流动等方面机制尚不统一,交易活跃度和市场影响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张立钧建议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探索“数据特区”试点,运用隐私计算、安全隔离、可信任验证等关键技术,加强跨境数据流通服务与分类管理,与此同时,支持经许可的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以“数据可用不可见”为前提,进行数据挖掘、计算、分析及应用等科研工作。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表示,广东将会同港澳地区建设高速泛在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大湾区算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为推动湾区数字化进程,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数实融合”“赋能产业”是本次论坛上的高频词。腾讯云副总裁杨晨表示,腾讯云推出覆盖工业、交通、政务等超过130种产业场景,为超过400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中国联通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光说:“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需要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
得益于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政策措施“软联通”的发展,目前已有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累计3500多人通过“一试多证”获三地技能证书。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超过34万人次,“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逐渐成为现实。
用数字技术实现更好的“联通”,归根到底让居民真正能够享受到数字智慧城市的服务。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强调,要把视角归根到“人”,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促进人员流动、民心相通。
有学者认为,三地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实现数字治理的体系建设,制定共同的规范和标准;加强技术合作和研发,提供更加精准的人才政策;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推动数据共享和信任建立。(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迪拜12月10日电 (记者 庞无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正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当地时间9日晚间,COP28“中国角”举办“携手共铸全球能源转型之未来”研讨会,中外与会代表在此间探讨全球能源转型之路。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能源领域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迫切需要加速全球能源转型。他表示,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绿色低碳增长之路,持续下大力气推进化石能源转型,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充换电基础设施全球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燃煤发电、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丹麦发展合作与全球气候政策大臣丹·约恩森则认为,为了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全球需要提高气候雄心,丹麦已决定将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提前到2045年。他指出,能源绿色转型是全球性的努力,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
对于中国角色,国际能源署副署长玛丽·沃里克也指出,一种新的清洁能源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中国是加速这一进程的主要贡献者:2022年,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约占全球一半,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约占全球一半,电动汽车销量超过全球一半。她表示,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有机会通过加快清洁转型努力,共同引领全球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表示,中国能源转型要循序而进、先立后破,能源转型路径需要基于政策与法律法规、技术、市场等多层面进行科学设计,重要的是加快“双碳”法律体系建构,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与能源革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在当日的边会上,《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发布。解振华表示,该报告是中丹、中美合作的一个范例。他强调,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最优转型路径,形成包容、务实、可行的能源转型共识至关重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研究成果。报告的主要结论显示,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够保障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情景下,中国将迈上一条全新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报告指出,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将从基荷电源向灵活性调节电源转变,绿氢将发挥零碳原料和零碳燃料的双重作用,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项和“最后手段”,但不能过度依赖CCS技术。(完) 【编辑:刘阳禾】